返回目录:出游计划
2018-09-03 17:11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周林芝视频姜超
在前面写:
回顾过去几十年,温州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特别是能创业创新”的精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温州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过程,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并形成了显著的成就。
在今年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上,关注和分析温州改革的缘起、进程和趋势具有深远的意义。这是因为温州作为第一个跃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和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国家,如何继续谱写创业创新的新篇章,将关系到中国民营经济整体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前,温州被形象地描述为“20世纪50年代的海防前线,60年代的战争前线,70年代的短期投资”人口稠密、资源稀缺、交通堵塞、工业落后和城市破旧是当时中国最贫穷和落后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从一个小港口城市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发达的沿海城市。它已经从一个资源和耕地少的农业生产区发展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基地和品牌城市。人民的生活已经从贫困变成了衣食无忧。人们的脚步已经从“水”路的一角移动到世界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走上健康快速的轨道。这一切都来自一群引领潮流的人,他们走上了温州发展的独特道路。
潮水已经上涨了40年,这个孤岛让中川更加平坦。图为温州标志性建筑江新双塔。潘祝平照片破冰创业背后的政府力量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温州一直背负着“子姓还是社姓”这一有争议的话题。就连外界也以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评论温州的发展:无为而治。
然而,回顾当时温州的新事物,如买卖家庭、专业市场、股份合作,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这是大众创造和政府支持的结果。浙江体育与改革学院副院长卓梁勇表示,在温州人突破性的创业精神背后,政府的“智慧”力量闪耀着光芒。在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中,没有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鼓励、保护和尊重,人民的创业精神不可能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
浙江体育与改革学院副院长卓梁勇对温州了解很多。展望1980年。当时,温州三分之一的工厂处于关闭和半关闭状态,使得该市大量失业人员难以找到工作。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出现了约150万剩余劳动力。城乡人口就业已成为温州党政部门面临的难题。
“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温州。当时的市委、市政府鼓励人们根据自己的历史商业习惯,自主创业,发展手工业,培养了许多具有发展家庭工商业传统优势的熟练工匠。城镇允许个体企业发展,农村地区支持和发展专业和重点家庭。”尊敬的陈国权教授评论说,一直关注温州发展道路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是实事求是的。
在此基础上,温州市委、市政府也抓住机遇,不断优化经营环境,促进市场化就业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制定和完善开放流通领域的政策措施,鼓励群众大胆发展商品经济;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促进所有人创业、降低创业门槛、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和加强创业培训的政策和措施。
在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乐清旨在打击投机的“八王”突然出现。受此影响,干部群众一度有许多担忧。1982年12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两户会议”(重点户和专业户)。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来做这项工作,让“两户”代表自己发言,宣传党的富民政策。
新华社温州分社前社长张和平回忆了温州的改革进程。"看似无所事事实际上是在做某事。"目睹温州改革全过程的新华社温州分社前社长张和平认为,正是因为温州充分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温州的发展就像春天的枯树。温州又一次掀起了发展商品经济的热潮,创造了股份合作制、家庭联产承包等新经验,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人民的创业精神特别有创业和创新能力
在体制机制的突破中,在许多“中国第一”的创造背后,温州人的创业精神“特别有创业和创新的能力”处处闪耀。温州人已经主动在领导改革和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间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前。温州地处东南角,经济社会相对落后。当时,温州600多万人“吃”的人均耕地只有0.36亩。到1977年,温州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55元。
浙江体改研究所副所长卓梁勇评论了温州最初的发展道路:生活被挤出,市场被释放,群众被挤出。
在国家不允许个体经营的时代,温州人很灵活,采取“关联经营”的方式,将个体经营与公营企业联系起来,以公营企业的名义出去推销产品或购买原材料,从而使个体经营繁荣起来。1979年,苍南县前Ku镇李家舍村农民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企业。1980年10月,苍南县金乡信用社率先设定浮动利率,使农村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1984年,苍南县龙岗镇创造性地实施了“谁建设、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通过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筹集了1.2亿元公共资金,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城市”。
温州的“五马奔腾”雕塑是温州改革精神的写照。姜超的照片短短几年间,温州有24万个体工商户、13万私营企业、200万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和第二、三产业,3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在温州,出现了一种全国性的创业局面,“人们为自己做生意,家庭为自己做生意,村庄为自己做生意,城镇为自己做生意”。每个人都想当老板,每个人都努力做老板,成千上万的家庭经商,成千上万的军队涌入市场,千山千水寻找商机,这是温州民族创业精神的生动写照。
张和平把温州商人的创业精神和不断寻求变革的勇气定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40年来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精神的缩影,这是民营经济追逐市场的一个范例。
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可以归结为一条连续的线
要探究温州率先发展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功能,那就是地域文化的影响。浙江商人博物馆馆长杨一清认为,如果外因是“人口多,人口少,改革求生存”,内因是温州“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求实效”的地域文化。只有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温州独特的改革动力才能释放出来。
自唐宋以来,国家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向南转移,江浙人口显著增加。北宋中期,一些州县拥挤狭窄,尤其是温州。为了生存,温州人不仅要努力提高农业生产力,还要通过从事手工业生产和经营来满足物质需求。这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与此同时,温州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社会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其中,“永嘉学派”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实践性和创新性,强调成就。主张“利与义,不以义抑利”:反对“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认为“农与商并重”;主张“以利商人和工人,以国家力量支持商人和流通货币”,肯定雇佣关系和私有制的合理性,认为应大力发展工业和商品经济。
此后,邱晨、陈陈辅、孙诒让等晚清温州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将“以工报国”的理念推向新的高度。
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娄建华《南塘印象》这些经济思想渗透到温州人的骨髓中,并在他们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深化。结果,他们积累了强烈的商品经济意识——张华梅,他于1979年11月30日获得了国家第一个个人营业执照。王碾碎的牛奶,从桥边的一个摊位卖纽扣开始,在1983年买了一台纽扣加工机,并开始日夜自己生产纽扣。陈定国,1986年去巴黎建立了一家服装制造公司...思维灵活的温州人带头努力。从实际出发,凭借无畏的勇气、勤劳的坚韧、以集团经济为保障、以创新和发展为动力,他们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道路。温州逐渐融合了务实、以商业为导向的独特地域文化,并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